2024-03-20本會評議委員黃啟方教授闡述二十四節氣「春分」之內涵!

「春分」

今天是甲辰年二月十一日(2024-03-20),午時初(11時6分) 進入「春分」節氣!
二十四節氣中,有「春分」和「秋分」。古人說:「春秋謂之分者,春秋各九十日,而春分、秋分,各居九十日之半,故也。」(明‧蔡清《易經蒙引》)古人認為一年是360天,因此,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都是九十天。但有時候卻不到九十天,而只有二十九天,如今年正月二十九天,二月三十天,三月二十九天,因此春季實際有八十八天,正是「九十春光減二日」,而且,真正的「春半」,要到二月十五(03/24),正是「春分」第一候最後一天呢!
「春分」三候是:
初五日「玄鳥至」:「玄鳥」就是「燕子」。乾隆說:
春來秋去孰為之,夏見冬蔵亦豈奇。祇以翺翔能任運,遂如宛轉善知時。
儻逢王巷本無意,欲入盧梁底有窺。千古原多拈詠者,爾何獨著道衡詩。
末句指南北朝北齊薛道衡(540庚申-609)<人日>詩:
「人歸落燕後,思發在花前」詩句。次五日「雷乃發聲」。
乾隆說:
震位更臨中月候,為雷初試發聲和。屈伸蟄出天教喜,鬱鼓利興律豈訛。
望雨每因希聴亟,推雲惟是祝休多。顧家詩句傳奇語,奇矣其如鄙若何。
末五日「始電」。乾隆說:
雷電相需孰後先,或因逺近識其然。雷緣近故先聞耳,電以逺斯後見旃。
五日為期亦約略,二儀妙運藉昭宣。協時惟正不語怪,何必稱竒列缺鞭。
二月是仲春,春分又春半。古賢有哪些詩作呢?
宋‧徐鉉(916丙子-991)<春分日>
仲春初四日,春色正中分。綠野徘迴月,晴天斷續雲。
燕飛猶個個,花落已紛紛。思婦髙樓晩,歌聲不可聞。
明‧沈一中(神宗萬曆八年1580進士)<春分日>
日展春寒薄,風恬霽景流。四陽初大壯,百刻正鴻溝。
食案前雛鵲,漁磯下野鷗。讀書有餘暇,時對撒秧舟。
再者,「曲江春半日遲遲,正是王孫悵望時。杏花落盡不歸去,
江上東風吹柳絲。」這是晚唐溫庭筠(812壬辰-870)的<長安春晚>詩。 「春半花開百萬般,東風近日惡摧殘。可憐桃李性溫厚,吹盡都無一句言。」這是北宋理學家邵雍(1011辛亥-1077)的詩。
别來春半,觸目愁腸斷。砌下落梅如雪亂。拂了一身還滿。
雁來音信無慿,路遥歸夢難成。離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逺還生。
這是南唐李後主煜(937丁酉-978)的<清平樂>詞。
今年春半不知春,飛雹奔雷嚇殺人。縫得春衫元未著,免敎惆悵洛陽塵。
這是南宋陸游(1125乙巳-1210)的<春雨>。
這些詩詞,或許都可以算作「春分」的詩吧!
詩人特別喜歡用「九十春光」代表春季,又多用在感嘆春日的流逝,如:
「九十春光在何處,古人今人留不住。」(唐‧陳陶)、
「九十日春都過了,貪忙何處追遊。三分春色一分愁。」(宋‧蘇軾)
當然,也有寫得輕快的:
「九十春光似酒濃,隔簾香暖小桃紅。杖藜緩步尋芳草,閒逐黄鸝過水東。」 (明‧戴浩(1391辛未-1483)<咏春>)
漢‧蔡邕(132壬申-192)說:
天子父事天,母事地,兄事日,姊事月。故春分朝日,秋分夕月也。 (《獨斷》)
意思是說,在古代,自命為「天子」的帝王,在「春分」早上要「祭日」,「秋分」晚上要「祭月」,一如祭天、祭地,慎重將事。
「春分」、「秋分」當天,白晝和夜晚一樣長。過了「春分」,晝漸長、夜漸短,一直到「夏至」,晝最長,夜最短;而後夜漸長、晝漸短,到了「秋分」,晝夜又一樣長,然後夜更長、晝更短,到了「冬至」,夜最長、晝最短。
春季天候大抵晴朗,百花盛放,一派春和景明氣象!應是好春日子喔!昨日雖春雨綿綿,春寒料峭!傍晚卻紅霞滿天,今晨更是豔陽高照!呵!戲成四句湊興:〈春分〉:
九十春光忽半分,百花競放各紛紛。一朝風雨來成陣,
萬世煙塵誰與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