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義堅鄉長

教育界的老兵-楊義堅鄉長

楊義堅鄉長讀高一那一年,父親在年頭、母親在年尾相繼去世,他依靠兄嫂生活,有一次兄嫂為他升學費用問題爭吵,他在隔壁房裡聽到十分難過,自嘆從此孤苦伶仃,亦只好踽踽獨行;適逢抗戰勝利,臺灣光復,於是他向姐姐借了兩錢黃金做船費,只攜帶一個破藤箱,兩套舊衣服,趁兄嫂不在家,留了字條告別,就隻身搭小帆船自福建渡海來台。幸好來台後未久即找到工作,雖是機關小職員,但兩個月後他已儲蓄兩錢黃金,後來就憑此兩錢黃金,他於38年秋跨進師院校門就學。

 

師範生可享受公費,由公家供給吃和住,每年還發給一套卡其布校服,每個月發15元零用費。楊義堅鄉長第一學期就把所儲蓄的兩錢黃金作零用費,第二學期起就靠投稿報紙所領稿費維持生活,可是稿費很微薄,又不定時,學校膳食三餐除供應一碗白飯外,下飯的僅是一塊豬肉或牛肉,他母親迷信,從小不讓他吃牛肉,遇到吃牛肉時,有時連花生米也沒錢買,只好吃白飯充饑。
還記得有一次,班裡全體同學要去陽明山旅行,竟把一天的伙食費全部領出,於中午一餐吃掉,害他晚餐沒著落,黃昏時,他一個人在校門口噴水池旁來回踱步,對著落日餘暉心裡感慨萬千,直到最後一年,考進報社兼差,生活始得改善。又回憶初進學校前兩年,他曾參加學校幾乎所有社團,不久,全國各地學運如火如荼,師大學生也層出不窮響應,任何一次運動,為爭公道與正義,他總是不落人後,記得當時訓導處生活組長魏鏞先生還把保安司令部公文給他看,說他是保安司令部黑名單第一名。那兩年他雖然戰戰兢兢生活在恐怖裡,耗費不少時光,沒有好好讀書,但也從中學習和領悟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經驗,後來也因此被送綠島感訓一年又九個月,對他來說是有得也有失

楊義堅鄉長師院畢業後,曾在建國中學等校擔任教員、訓導主任、教務主任,到處兼課兼職;參加標會,小錢集大錢,大錢又生小錢,後來就靠這些儲蓄,去投資多種事業。在初創的十數年間,他每日總是自早晨7時開始工作,直到深夜11時,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休息,夙興夜寐,不敢絲毫懈怠,而且事必躬親,一直記住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苦心孤詣,深信鐵杵也可磨成繡花針;還好,他所投資的這些事業後來都一帆風順。

楊義堅鄉長是讀教育,在教育方面,除了在學校擔任教職外,回溯民國50年代,當時人口急遽增加,公立高中學校無法

容納,學生競爭十分劇烈,單就台北一地而言,被摒棄在公立高中校門外的學子每年將近萬人,最後難免流浪街頭,走入歧途,淪為「太保」,造成社會問題。於是楊義堅鄉長創辦「聯合升高中補習班」,專收國中畢業生,修業期限為一年,他提出的口號是「升學至上,管

理第一」,學生多達3000餘人,經過一年嚴格的管教,第二年十之七八都能考取公立高中,名聞遐邇。後來因創辦「私立及人高中」自任校長,無法分身,始把「聯合」結束。

他對母校臺師大的回饋更是不遺餘力,過去數十年間,師大建設校友樓、學術發展基金、劉真文化基金以及師大獎學金等,他都捐獻巨資。民國101年,母校臺師大興建新大樓,他一口氣捐了新臺幣100萬元,可謂大手筆,不愧為師大傑出校友。

錢是身外之物,楊義堅鄉長出身窮鄉僻壤貧農之家,他深知窮人的困苦,因此稍有儲蓄,就不會忘記要「回饋社會、樂善好施」,以後,他在很多地方都設有獎學金,幫助窮苦的人,送金錢、米糧,甚至送棺材,在大陸家鄉為母校建教學大樓,為地方修葺古蹟,造橋鋪路……。他不相信做好事來生會有好報,不過做了好事,心情覺得愉快罷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