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國琦鄉長

工程界永不凋零的「老兵」﹣王國琦鄉長
在抗戰的顛沛流離中讀完大學

王國琦鄉長(19 )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,家父在福州海關任職,他出生不到一年,父親調到江西九江的關口工作,全家遷居九江。在四、五位兄弟中,他排行老二,哥哥大兩歲,他們都不進小學,而是兄弟倆一起到私塾裡唸書,算是唸的比較早。
王鄉長在九江唸初中,莆田唸高中,成績中上,畢業後到上海考大學,那時父親因病過世。哥哥已進大學化學系,家裡希望他能唸醫學,不過他對醫學沒興趣,尤其上解剖課對解剖一些小動物興致不高,且醫學系要唸六年,因此唸滬江大學化學系。
大學唸了三年,抗戰軍興,他在南京化工研究所實習幾個月,開始寫論文,這時上海淪陷,回不了滬江大學,只好跟著政府到漢口,在武漢大學借讀一年,總算在顛沛流離中受完四年的大學教育。

出國研習橡膠,醉心民營事業
武漢大學一年的學習歷程很辛苦。抗日戰爭愈來愈激烈,大學畢業後跟著政府撤退到重慶,參加資委會的考試被錄取,分發到重慶動力油料廠工作。
抗戰期間,內地資源匱乏,軍民用油孔急,加上交通不便,油料廠經過一番研發,利用四川省出產的桐油,提煉汽油及柴油供應。桐油在戰前是四川省的出口大宗,戰後因為我國沿海都被日軍佔領,桐油不得出口,內地又無天然石油生產,政府才考慮到用桐油來煉油,但它的成本相當高。
在資委會的動力油料廠工作四年,從實驗室工程師做到主辦工程師,後來政府派他到美國深造兩年,選修橡膠製造。之所以改行,主要是他從年輕時候起,就一直想做民營方面的事,不喜愛公營事業,橡膠製造業屬於民營事業。學成後在美國一個大橡膠公司實驗室工作了兩年,便回上海,想與美國人合作,設立輪胎工廠。

回到中油工作,輾轉來到台北
1942年,上海有大財團與美國公司合作,在上海設立大橡膠工廠,王鄉長就到這家工廠服務,但工廠因內戰關係而停止生產,結束營業,石油公司的老朋友們要他回石油公司工作。
1946年,中國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,王鄉長在公司辦業務,不到一年,調福州營業所任經理,半年後,因中共全面叛亂,上海吃緊,中油公司從上海、廣州輾轉遷到台灣,總公司設在台北市館前路,工廠在高雄。王鄉長接到一份電報,通知他到台北總公司報到,終於來到台北。
在中油公司辦業務,主要為原油採購。兩年後,總經理金開英先生見他業務做得不錯,要他負責工業關係處,除購油外,也與政府機關客戶做聯繫。政府遷台後,積極推動公共建設,當時擔任經建會主任委員的李國鼎先生深覺國內要發展工業,必須積極培植人才,因此成立工程顧問公司。其目的有二:第一、可為國內工業界提供技術支援,第二、可幫助東南亞華僑在當地的建設與投資。那時政府一方面沒有錢,一方面沒人,因此就想辦法組織一個財團法人,不以營利為目的,政府機構的工作也可以交給它做,這是當時政府在發展工業作法上的一個大轉變。

受命籌辦中技社提供技術服務
最初由二十幾家公司各捐新台幣四十萬元,成立「中國技術服務社」,中技社開始成員只有三人,王鄉長是負責人,另有一位秘書和一位計畫工程師。中技社業務的真正起飛是籌建台肥與美國合作成立的「慕華肥料公司」,這是我國第一個肥料公司,公司設在苗栗,因該地有天然氣,天然氣是做肥料最好的原料。慕華公司的人員大都從美國派來,但來自美國的人員費用很高,因此,政府希望中技社能動員國內各公營事業的工程師協助興建,以減少費用,例如,借調中油煉油廠廠長李達海先生做工程主任,與外國公司配合建廠,這樣既可以減低建廠成本,也增進國營事業人事的穩定,因為借調人員的薪水比其原服務公司約高一倍,他們有合理的待遇,可以安定下來,安心工作。除借調中油人員,後來還借調台電人員。借調期間半年或一年,期滿後再讓他們回原單位服務。協建慕華肥料廠讓「中國技術服務社」不但站穩了腳步,還賺了些錢,得以擴充中技社的人員與設備。

擔任中鼎董事長,盡力為國效勞
中技社成立後在投資上賺了些錢,成員很快的從三個人增加到兩百多人,並從國內發展到國外,去泰國、沙烏地等國家和地區搶工作。但因為在國際上找工作有規定公司的資本額,因此以資本額新台幣一億元登記,成立「中鼎工程公司」,這是一個私營的公司,除了中技社是大股東,另外找中華開發公司與中央投資公司當股東,但不希望私人入股。從此之後,中技社成了中鼎工程顧問公司的老闆,它不承攬工程業務。中鼎公司的人員全是從中技社撥過來,因此王國琦鄉長成為中鼎工程公司董事長,後來,中鼎公司的人力迅速擴充到兩千多人,公司資產總值為新台幣40億元。

個性隨和、樂觀,活到老、做到老
王鄉長性情隨和、樂觀,過去十幾年靠打高爾夫球健身,十八洞可打到九十桿左右的水準,但後來因為脊椎軟骨有點不適,天氣又熱,不再打高爾夫了,閒來聽聽音樂,覺得還蠻寫意的。
王鄉長退休後相信,人如果有點工作做對養生會有幫助,因此,每天上午都會到中鼎辦公室坐坐,看一些資料,但不管業務。中鼎公司的人事蠻穩定的,大部分工程人員都從基層工程師開始,慢慢的升副理、經理,副總經理等等。
王鄉長的家庭簡單,大陸淪陷後,兄妹都分散,有的在上海,有的在美國,家母從大陸撤退,到台灣住了幾年就過世。
民國七十六年王國琦鄉長兼任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,一任兩年,值得一提的是為增進國內外人才交流,辦理「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」,邀請在國外有成就、對當地有貢獻的華人、美國學人到國內與我國工程師們進行學術研討,讓他與這些來自國外的朋友建立很好的友誼,這項討論會的舉辦對於我國的研究機構助益良多。中國工程師學會後來又每年辦理「中日工程技術研討會」,促進中日之間工程界人士的友誼,對我國工程技術水準的提升很有幫助。 從前國內的工業都是小規模的,自從電子工業興起之後,公司賺錢都是幾十億、幾百億的數字,因此,我們的工業與科技應該不停的往前走,不斷擴充設備應該是值得的。要不斷的培養人才,因為有人才才會有建設。
另外,王鄉長認為今後中國工程師學會要加強與中國大陸人才的聯繫,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到底是一體的,彼此應該互補有無,相互協助,不要因政治因素而影響到經濟及技術的發展。

王鄉長強調的是:凡事事在人為,不是沒有錢就不能做事!